本文内容:
每到周末,肅寧縣(Suning County)三名誌願者袁樹凱、任秀書、劉艷申就會背起攝像機,遍訪親歷肅寧抗戰的老兵。由他們拍攝的大型文獻紀錄片《平原豐碑》正在緊張拍攝中,透過鏡頭重現當年真實的抗戰故事。1939年,肅寧被日寇攻陷,在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的頑強抗擊下,1944年,肅寧縣獲得解放,成為冀中地區第一個全部解放的縣。作為有著悠久革命傳統的抗日根據地,賀龍、呂正操等開國將帥都曾率部在這裏戰鬥過。而這期間,肅寧也付出了巨大犧牲,只有15萬人的肅寧小縣,日軍征夫達330萬工日、燒毀房屋2萬余間,殺害無辜百姓3600余人,包括冀中軍區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、政委王遠音在內的900余名烈士長眠在這裏。“烈士用鮮血在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。”紀錄片主創人員袁樹凱說,拍攝《平原豐碑》的想法是從去年上半年興起的,7月起開拍,擬采用白描式的紀實手法,通過遍訪曾經參加過肅寧解放戰役的老戰士、親歷者,全景式揭露日寇暴行,弘揚老區精神。袁樹凱在肅寧縣委宣傳部任職,是紀錄片的策劃,並負責文字解說;劉艷申經營著一家影視工作室,負責攝像和後期制作;任秀書是鄉村文化站長,負責拍攝前的資料搜集。忙碌之余,他們都是利用周六日、節假日去拍攝。更令人感動的是,任秀書是一位半身不遂患者,左半邊身子不好使,但他堅持深入村村鎮鎮,搜尋和抗戰有關的資料。開拍前,他們曾在報紙、電視臺發公告,通過查黨史、縣誌,並充分利用各鄉鎮文化交流Q Q群,遍尋參與過抗戰的老戰士。拍攝過程中,也有許多熱心人士打電話、發短信提供線索。“只要聽說哪裏有抗戰老兵,我們背起攝像機就走。”袁樹凱說,他們輾轉肅寧、滄州、石家莊、廊坊、北京等地,先後采訪了50余名親歷肅寧解放、日寇侵華的老戰士,他們大多已經八九十歲了,每每回憶起抗戰史上的一幕幕,無不慷慨激昂,潸然淚下。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“真實抗戰”。一位抗戰老兵,臥病在床,生命垂危,就連說話都很吃力,但依然願意接受采訪,並用兩個多小時講述他記憶中的抗戰歷史。工作人員離開時,老人遺憾地說:“我現在記性不好了,如果你們早點兒來,我還會想起更多的事情。”“在片子籌拍過程中,我們遺憾地了解到,已經有許多當年的親歷者離世,隨他們而去的,是許多無法再現的生動故事和經歷。那些珍貴的資料,我們再也見不到了。如果我們這項工作再早一些開始就好了。”袁樹凱心裏夾雜著遺憾和內疚。目前,《平原豐碑》拍攝過半,搜集了大量素材,對豐樂堡慘案、付佐慘案、大曹村慘案都進行了真實再現。58歲的任秀書說,通過采訪,他對豐樂堡慘案有了進一步了解。當年有2名日本士兵進村侮辱婦女,被村民打死了。之後,日本士兵列隊進入村莊報復,他們把老人、孩子集中到一間屋子,就放火燒。村民受不了濃煙往外跑,日本士兵則端著刺刀在門口守著,跑出來一個就殺一個,當天有幾十余名村民慘死。除了揭露日軍暴行,老人們還講述了八路軍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。92歲的劉鳳岐老人出生於肅寧縣北石寶村,14歲就當了村裏的青救會主任,組織青年們成立抗日先鋒隊、兒童團。老人回憶說:“當時戰士們住在誰家就給誰家掃院子、挑水,跟一家人一樣,見到老人就叫大伯、大叔,而不是像一些電視上演的叫老鄉,那樣比較見外。”袁樹凱說,《平原豐碑》現已被肅寧縣委宣傳部列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獻禮任務,預計國慶前完成全部拍攝和制作任務,計劃拍攝10集,每集30分鐘。現在,他們已經搜集了1000G容量的口述歷史素材。“即使這些素材不能全部用到紀錄片裏,這也是記錄抗戰史的原始檔案,我們一定要保管好。”袁樹凱說。 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